JAVAYA CLINIC

皇家肉毒

賦予美麗無限可能—改善皺紋、輪廓、國字臉、水牛肩、蘿蔔腿


擁有精緻完美的小V臉是許多人的夢想,而廣受歡迎的「肉毒」,無須動刀,幾乎沒有恢復期,方便又安全,因此成為許多愛美者的首選。肉毒桿菌素是一種天然的蛋白質,經過高度純化萃取後作用於神經末梢以阻斷神經介質的產生, 讓肌肉放鬆達到無法施力與收縮。早在西元1970年,臨床上最初使用是用於眼科治療斜視,後來廣泛應用於醫學美容領域中,舉凡除皺、拉提、瘦臉、瘦小腿等,都可以看到肉毒的身影。

而不論是以哪種目的的治療,肉毒的作用不外乎都需要數月重複施打一次以維持效果。因此,各家肉毒產品的效果、持久性、擴散性、穩定性、或是抗藥性,就成為選用的最大考量。


|皇家肉毒|

  什麼是皇家肉毒?

皇家肉毒由英國製造,為歐洲領導品牌。上市超過30年,是市面上含有最多活性肉毒桿菌素的品牌,2009年得到美國FDA的核准,目前全世界有超過50個國家允許使用。由於含有最多活性肉毒桿菌素、起效快速,最快24小時就可以看到效果,除皺最長可維持6個月左右的時間,運用範圍廣泛,因此深受消費者喜愛。若用在大肌肉如咀嚼肌、肩膀、小腿等部位,可以維持8-10個月以上,亦可精準施打於臉部,效果自然持久。


|皇家肉毒|

  皇家肉毒是怎麼作用的?

皇家肉毒通過切斷SNAP25蛋白抑制乙烯膽鹼的釋放,使肌肉無法運動和收縮,達到放鬆肌肉的目的。因此可以消除臉部因為表情而產生的動態紋路,像是皺眉紋、抬頭紋和魚尾紋,也能運用在瘦小臉、打造美人肩和纖細美腿。


|皇家肉毒|

  皇家肉毒適合哪些部位?

皇家肉毒的運用範圍非常廣泛,除了對抗惱人的抬頭紋、魚尾紋、皺眉紋等臉部動態表情紋路之外,還能用來放鬆咀嚼肌,改善國字臉,還可以用來打造漂亮的美人肩線條與小腿肌肉線條,消除水牛肩與蘿蔔腿。


|皇家肉毒|

 可用於腋下止汗

肉毒桿菌素不僅能運用在除皺、拉提與雕塑,還能注射於腋窩的汗腺密集區,減少汗腺分泌。台灣炎熱的天氣,讓腋下時常流汗產生異味,利用皇家肉毒可以達到腋下止汗的作用,阻斷神經訊息傳導,從而抑制汗液排出。即使天氣再潮濕悶熱也能保持清爽,擺脫汗臭噩夢。

 


 

太常施打是否會產生抗藥性?

所謂的「抗藥性 」是來自於我們身體對外來物質-抗原,常常是蛋白質,產生對抗其作用的保護抗體。所以當身體可以量產抗體的時候,就是可以對抗相對疾病以及準備反攻的時候。

根據臨床實驗顯示,在1554位病人接受皇家肉毒桿菌素反覆施打後,只有0.32%的病患在初步篩檢時有檢測到抗體的產生,但以活體測試抗體反應後,結果則是全陰性。因此推論,皇家肉毒具有高專一活性和持久性,可減少不當劑量的追加,也延長重複施打的間隔時間,降低身體對皇家肉毒抗原刺激。而皇家肉毒的抗藥性機率在1.5%以下,只要減少過度頻繁與大劑量的施打,相對降低身體對肉毒抗原的刺激,可以有效避免抗藥性產生。

皇家肉毒比較容易擴散?

市面上的肉毒雖然都以「U」為單位標示,但每間廠牌的單位其實代表著不同的數值定義。最近的研究顯示,擴散性和劑量多寡有關,而非品牌不同所引起。而皇家肉毒跟市面上大多數的肉毒劑量換算下來大約是2.5:1的比例,可以達到相同安全且有效的效果,並無擴散較大的情形。

 


|皇家肉毒|

  皇家肉毒與各廠牌肉毒比較表


Dysport|皇家肉毒

  案例實證 Before/After


 

  參考文獻

1.Clinical Relevance of Botulinum Toxin Immunogenicity(2012), 26 (2): E1-E9

2.An Evaluation of Neutralizing Antibody Induction During Treatment of Glabellar Lines with a New US Formulation of Botulinum Neurotoxin Type A(2009)

3.Fields of Effects of 2 Commercial Prepara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t Equal Labeled Unit Doses(2013)

4.A Randomized Pilot Study Comparing the Action Halos of Two Commercial Preparations of Botulinum Toxin Type A(2008)

5.AbobotulinumtoxinA(Dysport®),OnabotulinumtoxinA(Botox®),and IncobotulinumtoxinA(Xeomin®) Neurotoxin Content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Duration of Response in Patients(2018)